佛陀為眾生說法,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中修習"人天乘"的行者,固然能夠得到人天福樂,但是始終未能出離生死輪迴的束縛。至於"解脫乘"的聲聞與緣覺行者,雖則能了斷生死苦,卻獨善其身,偏於自利,縱使已入聖者之流,但是證悟還未圓滿究竟。相比之下,"菩薩乘"的行者發心廣大、證悟宏深、果報圓滿,因而堪稱"圓滿菩提道"。
更多
在佛陀涅槃以後,隨著歷史文化的演進和眾生根器的變化,佛法的演繹亦隨之有所發展,從簡樸和強調速了生死的原始佛教,發展至豐富及強調久住世間、廣度眾生的大乘佛教。在此期間,緣起思想亦相繼有了不同重點的演繹。
更多
六度,是梵語六波羅蜜多的意譯。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解作"到彼岸",也就是"度"的意思,亦有圓滿成就的含意。六度就是指菩薩能夠憑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法門,得以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證得圓滿的成就。
更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一篇在漢傳佛教界非常流行的經文,其中與禪宗的因緣尤其深厚。根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就是聽了五祖弘忍為他解說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得開悟。
更多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教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經題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來比喻佛法的清淨莊嚴和微妙善巧。經文內容指出佛陀出現於世的因緣和目的,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但以一佛乘" 接引眾生,令最終皆能成佛。
更多
《大方廣佛華嚴經》描述了佛陀和佛淨土的華藏莊嚴,同時亦解說了菩薩如何發心、修行才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經題以"大方廣"來表達佛陀的德性,而其中"大"是形容佛陀發心和願行的宏大,"方"是指出佛陀證悟和演說的方正圓明,"廣"是表達佛陀廣闊無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重重無盡的玄妙境界。"華嚴"則是形容佛陀以無量福德智慧來莊嚴的身心世界。
更多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和今日的印度佛教。
更多
佛教向亞洲南部傳播,始於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弘法的僧人首先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南端對岸的島嶼,亦即今天斯里蘭卡所在。其後,這一脈的佛教伸展到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以及中國的雲南等地。
更多
向印度北面傳播的佛教,經過商旅沿用的絲綢之路,在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最初的佛教徒,崛起於外商聚居的洛陽和一些大城鎮。由於當時中國民間普遍崇尚儒家思想,佛教初期只是流行於少數王公貴族之間,直至後漢以後的動亂期間,佛教有關苦與滅苦的教理,為備受厄困的民眾帶來了紓解和希望,佛教因而普及和流行至社會各階層。
更多
雖然在地理、種族和文化各方面,中國與西藏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佛教在西藏的傳承,並不是漢化的北傳佛教,而是印度的密乘。密教在西藏的奠基,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公元七世紀左右,是密教最初傳入的階段。第二期在公元一千年間開始直至現在,由於一些重要的經典在期間被重新確定,因而西藏的密教經過一番整肅後,變得更加鞏固起來。
更多
佛教在西方國家開始有顯著和持續的影響,始自十九世紀。隨著當時歐洲列強在印度與斯里蘭卡等殖民地擴張,一些殖民地官員和學者,逐漸對佛教教義和藝術產生了興趣,繼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西方社會在科學急劇發展和物質主義掛帥的衝擊之下,有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未能取得平衡和滿足。
更多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英國人統治前的植根時期;二次大戰前的創興時期;大戰時的艱苦經營;1949年後北僧南移的重興;八、九十年代的柳暗花明;1997年回歸後的蓬勃發展。
更多
香港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亦是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影響之下,流行於香港的佛教亦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傳承方面,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都各有活躍的寺院和信眾;在弘法方面,則有著重社會福利事業、山上清修辦道、祈福消災和超薦先亡的"佛事",或舉辦佛學班等的佛教團體,各自以其主要形式,照顧著不同信眾的不同需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