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選

第六課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選

第六課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選

引 言

《大方廣佛華嚴經》[註1]描述了佛陀和佛淨土的華藏莊嚴,同時亦解說了菩薩如何發心、修行才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經題以"大方廣"來表達佛陀的德性,而其中"大"是形容佛陀發心和願行的宏大,"方"是指出佛陀證悟和演說的方正圓明,"廣"是表達佛陀廣闊無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重重無盡的玄妙境界。"華嚴"則是形容佛陀以無量福德智慧來莊嚴的身心世界。

〈普賢行願品〉是唐朝般若法師所譯四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在此品經文內,普賢菩薩讚歎佛陀殊勝微妙的功德後,便指出若有人希望成就佛陀的境界和功德,就要修行以下十大行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本課文選取了其中的第九願"恆順眾生",以介紹菩薩的偉大精神和行願。
 

經 文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註2]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註3]、人、非人[註4]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註5]。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分 析

普賢菩薩的第九大願"恆順眾生",帶出了菩薩普度眾生應有的發心和態度,以及佛、菩薩和眾生三者的關係。"恆"是指恆常、無間斷,"順眾生"是順應眾生的根機和需要以行利益他們的善行。

經文指出,菩薩度眾生不應受時間、空間和眾生類別所限制和影響,而應一視同仁、普同供養。不論眾生出身、住處、形狀、相貌、年紀、品性、知見、習慣等等的分別,菩薩皆應一一隨順他們的根機和需要去利益和轉化,令能歸向光明和覺醒的道路。

同時,菩薩度化眾生的態度,是應該懷有尊敬和感恩之心,猶如奉侍父母師長,乃至佛陀。至於度眾生的工作,菩薩則更要靈活和善巧,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又如本經所說:為了救度受病苦的眾生,菩薩化現為醫生;為了救度迷途者,菩薩化現為良師益友,示以正路;為處於失落無望黑暗中的眾生,菩薩賦予希望和智慧;為貧窮者,菩薩令重得幸福和安樂的寶藏。

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去度化眾生?因為佛、菩薩和眾生三者的關係是建基於佛菩薩的大悲心。諸佛菩薩因苦難的眾生而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因有菩提心才結出佛菩薩的花果。諸佛菩薩所以能成為佛菩薩,是因為有苦難的眾生;猶如捐助孤兒院的善長所以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仁翁,是因為有待援的孩童。因此,善長的光榮也屬於孤兒的。

經文用了沙漠中大樹的樹根和花果,來分別代表眾生和佛菩薩的關係,而佛菩薩的大悲心則猶如能滋潤大樹的水。若無大悲的水,則生死苦海中的菩提樹亦無法生長。由此可見,若無苦難的眾生,則無大悲心,亦無諸佛菩薩的花果。所以諸佛菩薩的光榮和功德,亦屬於苦難的眾生。

最後經文解說,菩薩於眾生不起分別心,一視同仁,亦不執著於"我是能救度的菩薩"和"有所救度的苦難眾生",才能成就真正圓滿的大悲心。菩薩若能以此大悲心來隨順和利益眾生,就是真正供養諸佛,亦能令諸如來歡喜。

菩薩如是發起恆順眾生的願望,依願起行,行願相依,便能廣度無量眾生。但是菩薩這恆順眾生的願望,是不會因已度化無量眾生而休止;亦不會因不再執著眾生、眾生業、眾生煩惱而有所停頓。當菩薩證得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心無所住時,這恆順眾生的心願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利益眾生身語意的行業,亦不會有懈怠疲厭的一天。

註解

1. 漢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共有三個版本:最早的是東晉 佛馱跋陀羅法師所譯的《六十華嚴》,共六十卷;跟著是最長和流通最廣的唐 證聖年間實叉難陀法師所譯的《八十華嚴》,共八十卷;而最後譯出的《四十華嚴》,又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由般若法師在唐 貞元年間所譯。《四十華嚴》第一至第卅九卷只是前二版本最末尾的〈入法界品〉的別譯,並非全經重譯;而《四十華嚴》第四十卷,亦即最後一卷,就是〈普賢行願品〉。[back]

2. 地水火風:稱為四大,是構成世間一切事物的元素。[back]

3. 天龍八部: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目侯羅迦,為守護佛法而有大力之諸神。八部眾中,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標舉其名,統稱天龍八部。[back]

4. 非人:指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五趣的眾生。[back]

5. 成等正覺: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back]

練習

(一) 為什麼菩薩度化眾生應懷尊敬和感恩之心?

(二) 試解釋大悲心為什麼猶如水在沙漠中那麼重要。

(三) 你對"恆順眾生" 的大願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