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概況
(公元前) | 印度佛教發展階段 | 同期相關事項 |
前六世紀 至 前五世紀 |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開始發展
中觀思想、 如來藏思想、 瑜伽行派相繼出現 密乘佛教開始發展 如來藏思想盛行
密乘佛教盛行 |
‧ 釋迦牟尼佛示現於印度 ‧ 老子、孔子於春秋 戰國期間授徒講學 |
前四世紀 | ‧ 上座部與大眾部開始分裂 | |
前三世紀 |
‧ 阿育王皈依三寶並立佛教為國教 ‧ 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斯里蘭卡 ‧ 現在流行的巴利文三藏經典,大約於此時定稿 |
|
前二世紀 至 前一世紀 |
‧ 大乘思想開始萌芽並流行於南印度 ‧ 般若系列及其他大乘經典陸續出現 |
|
(公元)
一世紀 |
‧ 佛教約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由印度傳入中國,時 值漢朝 ‧ 耶穌出現於世 ‧ 攝摩騰及竺法蘭於漢明帝在位時從印度攜《四十二章經》及佛像到中國,並開始翻譯佛經的工作 |
|
二世紀 至 四世紀
|
‧ 龍樹菩薩開創中觀派 ‧ 無著菩薩及世親菩薩開創瑜伽行派 ‧ 鳩摩羅什法師將大量佛經翻譯成漢語 |
|
五世紀 |
‧ 佛教最著名的學府那爛陀大學於印度成立 ‧如來藏思想約在三世紀開始發展,至四、五世紀 中盛行;其有關經典如《涅槃經》、《勝鬘經》等相繼出現 ‧ 比丘尼的出家儀軌與法脈,於魏 晉 南 北朝傳入中國 |
|
六世紀 |
‧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抵中國 ‧ 中國佛學自隋朝開始踏入黃金期,此時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及禪宗一起盛行 ‧ 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出現於世 |
|
七世紀 | ‧ 唐 玄奘法師往印度求法 | |
八世紀 |
‧ 密乘佛教於四世紀開始發展,並盛行於八至九 世紀間 |
|
九世紀 | ‧ 唐 武宗反對佛教,發起“會昌法難” |
(公元) | 印度佛教發展階段 | 同期相關事項 |
十世紀 |
佛教於印度衰落
今日的印度佛教 |
‧ 中國在宋朝印刷了第一套《漢文大藏經》 |
十一世紀 至 十三世紀
|
‧ 伊斯蘭教的勢力於十一世紀初入侵印度,加上印度的密乘佛教內部紛爭不斷,自第十三世紀初,印度佛教衰落了六百多年 ‧ 密乘佛教於七世紀曾傳至西藏,於十一世紀前後再次傳入並發展起來 |
|
十九世紀 至 二十世紀 |
‧ 十九世紀末,佛教於印度出現了復興運動 |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和今日的印度佛教。
這是指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說法及弟子相繼傳承的早期佛教。佛陀最初的教化,都是口耳相傳,並無書寫記錄;為了方便記憶,經文通常都採用偈頌的形式。當佛陀滅度後,大迦葉尊者帶領五百位阿羅漢,將佛陀的言教結集出來,其中由阿難尊者誦出"法"(經文),優婆離尊者誦出"律"(戒條),而成為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原始佛教的義理包括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等佛教的根本教義,其內容主要是講苦和滅苦的方法。其次,在緣起思想的基礎上,後人又引伸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註1]的學說,亦把修持的方法,概括為戒、定、慧三學。
佛陀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他所創立的僧團容納各個種姓參與,甚至被貶稱為賤民的首陀羅,也可出家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此外,佛陀的弟子也包括在家生活的信徒,男居士(優婆塞)和女居士(優婆夷)。[註2]
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後,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產生不同見解,僧團開始分裂。初時只劃出革新派的大眾部和保守派的上座部,稱為根本二部。隨著佛教逐漸在印度普及和發展,僧團與僧團之間的關係和聯絡慢慢中斷,便形成各自獨立,各自發展的局面。經過二三百年後,終於再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
所謂部派佛教時代,是指原始佛教時代以後,各部派分別成立、完成,一直到大乘佛教逐漸興起的這一期間,亦即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的二三百年間。然而,在這段時期之後,部派佛教(小乘)是與大乘佛教並存於古印度的。按照玄奘法師所記,七世紀左右的印度各地,小乘部派之寺院與僧侶的數量比大乘還要多。[註3]
大約於佛陀入滅五百年後的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開始活躍於古印度。其出現的理由和環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當時部派佛教比較保守和過於著重學術研究,令僧團變得僵化和遠離民眾;二、對佛陀的追思,佛像的崇拜,以及佛陀本生菩薩故事的流行,促成了"親民"的菩薩精神和三身佛說法的出現;三、崇拜佛塔的流行和熱心的護持,成為大乘佛教最初萌生和傳播的搖籃。至此,佛陀所說的大乘義理,才具備種種因緣而流行於世。
這時,有關大乘思想的經籍,也開始出現。最初為般若系的經典,繼而有《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
── 中觀派和瑜伽行派,以及如來藏思想。
中觀派大概在二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菩薩。中觀思想是以原始佛教的緣起法和般若經為依據,發揮出"八不中道"和"無自性"的大乘空義。根據印順法師的見解,龍樹菩薩弘揚的中觀思想,只是否定了部派佛教的分別和偏執,而回歸到原始佛教的緣起思想上。[註4]
瑜伽行派興起於四至五世紀間, 理論奠基人是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兩兄弟,主要依據的經論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瑜伽行派認為眾生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含藏於"心識"的種子所變現出來,故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說法,亦因而稱為唯識宗。
如來藏的思想,興起約在三世紀,而盛行於四、五世紀,是大乘佛教另一重要發展。如來藏思想主張眾生都有佛性,因而皆具備成佛的可能性。此佛性雖覆藏於眾生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染,具足本來清淨而不變之本性,故稱為如來藏。與如來藏相關的經籍有《(北本)大般涅槃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乘密嚴經》、《大乘起信論》等。
佛陀在世時,起初禁止弟子持誦密咒,但隨著佛教教團日漸強大,本來慣用咒術和密法的婆羅門教徒,也有不少前來皈依學佛。為了攝化的方便,以及調和、淨化和疏導這一類弟子慣常的行事和信仰,佛陀開許誦持對治毒藥、齒患和用作守護的咒語。到了部派佛教時期,明咒[註5]及陀羅尼[註6] 漸漸興起,及至大乘佛教出現,更湧現了大量與陀羅尼有關的經典。
在密教發展的過程中,密咒經過數百年演化後,亦從最初只是擔當守護和驅除障難的角色,進而運用到止觀的禪修上。除了持誦真言陀羅尼,密法的修行亦強調觀想佛菩薩的相貌,以達身口意三業能與所觀想的佛菩薩打成一片,即手結契印(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如是持誦觀想的修行方法,漸漸發達而形成了種種供養、持誦和觀想的儀軌。
大概到了公元五、六世紀,密乘佛教已具有一套完整的宗教思想和修行體系,並尊奉龍樹菩薩為初祖。其教義則承繼了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和世間觀,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修行上則以"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為理想。
公元八至九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備受壓迫而日益衰敗,內部派系亦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更由於伊斯蘭教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自從十三世紀初,佛教在印度終於一蹶不振六百多年。
十九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七百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僧人選磨波羅創立摩訶菩提會,並將總會設於印度,恢復了很多位於印度的佛教勝地,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再有更多新發展,很多著名大學設立佛學系或巴利語系,並出版了大量書刊。
在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的國際性大規模活動。同年十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安培多伽爾組織了一個有五十萬名前首陀羅族人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名前首陀羅族人由印度教皈依佛教。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陸續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開展國際活動,經常召開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91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約640萬人,約佔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七;雖然比例很小,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仍頗有影響。
1. 後人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為三法印。若能契合這三項義理,即與佛法相應,被視為正法。[back]
2. 宮靜于眾:〈印度佛教〉(收錄於《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back]
3. 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台北:華宇出版社)。[back]
4. 請參閱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四章〈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台北:正聞出版社)。[back]
5. 明咒:祭祀和祈福禳災所用的咒語。[back]
6. 陀羅尼:意譯為總持、能持、聞持。最初是記憶方法的名稱,後來發展為總持一切法義,具足無量神通智慧的咒語。修法是以憶念持誦特定的文字句語,來作為統攝甚深義理的象徵,和收攝散亂心的媒介。[back]
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各階段也有不同特色及重要性。你認為這樣的發展,對我們學佛有什麼好的和壞的影響?
2. 試簡略說明"原始佛教"主要的教理核心內容是什麼。
3. 若你現在開始修學佛法,你認為應該從研讀哪一階段的經典入手?請解釋。
4.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佛法在世間亦有其興衰的時刻,你認為這樣的事實對一個佛教徒來說,可以有什麼啟示?